绿联要上市了。
这家从华强北起家,主打销售3C配件的公司花了十年时间,靠卖数据线、充电器等配件,成为了一家年营收数十亿的配件巨头。
根据官方公告,绿联科技在最近正式递交创业板上市申请,拟募资15.04亿元。主要用于“产品研发及产业化建设项目”、“智能仓储物流建设项目”以及“总部运营中心及品牌建设项目”。其中,5.5 亿元用于产品研发及产业化建设项目,1.1 亿元用于智能仓储物流建设项目,3.92 亿元用于总部运营中心及品牌建设项目,4.5 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。
长久以来,绿联科技给消费者的印象就是“卖数据线的公司”。其产品主要涵盖传输类、音视频类、充电类、移动周边类、存储类五大系列。目前传输类产品依然是公司最主要的收入来源,产品主要包括扩展坞、集线器、网卡、网络数据线和键鼠等。
2019 年至 2021 年报告期内,绿联科技的营收分别为 20.45 亿元、27.38 亿元和 34.46 亿元,年均复合增速达 29.80%。净利润分别为 2.27 亿元、3.06 亿元和 3.05 亿元,扣非后净利润分别为 2.20 亿元、2.87 亿元和 2.76 亿元。
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厂,到产品遍销中国、美国、英国、德国、日本等全球多个国家的行业巨头,绿联科技不可谓不成功。
尽管如此,看似成功的绿联科技也存在着诸多隐忧。
首先就是其利润率正在逐年走低。数据显示,过去三年绿联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49.74%、38.1%和37.21%。
这或许跟绿联在经营模式上严重依赖外协生产有关系。数据显示,2019年、2020年和2021年,绿联科技的外协生产占比分别为75.78%、76.10%和75.62%。实际上,绿联的大部分产品都是依赖供应商生产,绿联自身只负责研发和设计。
这意味着,绿联每年需要支付大量的生产和采购成本给上游企业。而近几年受原材料价格上涨,汇率波动,疫情,市场大环境的影响导致绿联的成本逐年增高,这也就造成了其整体利润率的走低。
与此同时,在市场上绿联这样的第三方配件品牌,也面临诸如安克、品胜、倍思这样的竞争对手的挤压。此外,由于配件市场的整体门槛并不高,几乎每一年都会有新的选手入场。加之电子消费市场本身就面临需求萎靡的现状,绿联科技其实面临的市场压力并不小。
最关键的是,绿联科技自身的“腰杆还不够硬”。
据了解,作为一家电子消费品牌。报告期内,绿联科技研发投入分别为 6488.53 万元、9512.70 万元和 15660.64万元,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3.17%、3.47%和4.54%,呈逐年上升趋势。截至招股说明书签署日,绿联科技及其子公司拥有境内专利 698 项(其中发明专利11 项),拥有境外专利 506 项。
值得注意的是在总专利数中,绿联科技的发明专利仅为11 项,占比不到1%。另外据资料显示,绿联科技共有693项专利申请信息,其中516项为外观专利,发明专利仅30项。
这也意味着,绿联科技的技术门槛相对较低。
实际上,绿联科技一直都是靠廉价市场起家的。其自身在产品创新和研发投入上的热情并不高。而缺乏创新,一定程度上使得绿联的产品没有足够多的产品体验优势。同时,即便是能够做出一些爆款产品,也因为较低的技术门槛,极其容易被同行仿制。
从这次招股书的信息上看,绿联科技募集的资金中有一部分是用于产品研发、智能物流等项目。但大部分的资金,还是用于运营、品牌建设以及流动资金补充。
从这里其实也可以看出,要想走得长远,绿联科技这家公司可能还需要多储备一些硬实力才行。